隨著冬季取暖用電高峰的臨近,各地電力公司正陸續開展檢修工作。在電力線路檢修現場,最關鍵的一根“安全繩”正在迎來北斗時空智能技術的加持。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全球創業者峰會上,國家電網聯合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簡稱:千尋位置)展示了共同研發的北斗智能接地線模組(簡稱:北斗智能接地線)。近日,在北京舉辦的全球創業者峰會上,國家電網聯合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簡稱:千尋位置)展示了共同研發的北斗智能接地線終端。

(北斗智能接地線終端參展全球創業者峰會,獲央視財經報道)
該產品融合北斗時空智能與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對接地作業全過程的實時監測和智能管控,有效降低了不當操作導致的安全風險,顯著提高了電網作業現場的安全管控能力。
目前,產品已在新疆、江蘇、浙江、四川、甘肅等國網公司完成試點,即將進入全國規模化推廣階段。
從“人防”到“技防”,北斗時空智能消弭安全隱患
在停電檢修的輸電線路上作業,最可怕的威脅來自于突然來電、剩余電荷/電壓等。接地線能夠提供 “釋放通道”,形成絕對安全的作業空間,是防止觸電事故的重要防護措施。
安裝接地線的操作流程嚴格規范,完成這套掛接與拆卸流程并不輕松。工作人員需要攜帶長15米多,重量10多公斤的絕緣桿和接地導線,爬到10~30米不等的桿塔完成掛接。僅一側鐵塔三項導線的掛設就耗時1小時以上,作業完成后還需要人工登塔拆除。操作繁瑣,體力消耗大,一旦出現漏掛、掛接錯誤等疏漏,就可能對一線作業人員產生致命危險。此外,在戶外環境下,接地線如果出現虛掛、脫落或移位時,作業人員很難第一時間發現;作業路徑與過程數據也難以追溯,不僅存在安全隱患,也難以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

(接地線掛接現場)
如何實現從“人防”到“技防”的跨越,真正擰緊接地線的“安全閥”?
智能接地線終端通過三大模塊,解決了上述痛點。它由“定位通信模塊”“掛接感應模塊”“接地感應模塊”組成,采用模塊化設計,無需更換硬件即可安裝使用。
其中,“定位通信模塊”內置千尋位置自研的時空智能模組,提供厘米級高精度定位能力。可與“電網一張圖”進行精準匹配,實現接地線狀態和位置的全程可視化監控,擺脫以往依賴人工的“盲管”局面。

(定位通信模塊內置千尋位置時空智能模組)
同時,“掛接感應模塊”和“接地感應模塊”能夠智能識別虛掛、漏掛、掛接順序錯誤等異常現象,第一時間進行現場聲光告警和“電網一張圖”后臺預警,大幅降低接地線在使用過程中由于疏忽導致的事故風險。
深度融合業務場景,驅動電網數智化升級
智能接地線的研發,是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的一次深度融合。千尋位置工程師-李永杰介紹,千尋位置歷時兩年,經過多輪迭代優化,最大的挑戰在于北斗智能終端與電網數字化流程的數據打通,在確保數據信息安全的情況下,依然要保證數據的實效性及準確性。
“我們與客戶一起,用近一年的時間,解決了接地線數據每分鐘傳輸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無誤解析問題。確保與電網作業流程無縫對接。”

北斗智能接地線產品業務架構圖
如今,智能接地線已經融入電網的數字化工作流,極大提升作業安全和效率。例如,作業人員在App的調用“電網一張圖”,選擇相應接地線設備,與工作計劃和調度令關聯,即可自動生成工作票進行作業,將開票時間從人工操作的50分鐘降低至1分鐘內,避免人工開票帶來的誤操作風險。
該產品已成功入選國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產品名錄,并在新疆、江蘇、浙江、四川、甘肅等國網公司開展試點應用,并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 未來,平臺還將利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對不同風險進行分級管理,進一步提升電網管理的智能化與精細化水平。
此次合作也標志著千尋位置北斗時空智能能力在電力領域的又一次創新落地,繼助力無人機智能巡檢成為“主力軍”之后,千尋位置正以創新技術持續為電網安全注入新動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