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證監會官網的一則反饋意見顯示,中郵證券另類投資子公司(下稱“另類子”)擬變更業務范圍。這是中郵證券提交另類子的申請文件后,時隔8個月收到反饋信息。中郵證券另類子目前僅參與創業板和科創板項目跟投,其擬擴大業務范圍的申請,折射出近年來券商另類子的發展需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邊是中郵證券申請擴大另類子業務范圍;一邊是多家券商下調另類子注冊資本,優化資本配置。當前,券商另類子正上演著一場圍繞“加減”的戰略調整——減的是冗余資本、非核心布局,加的是優質賽道投入、專業能力建設,而這背后,折射出行業從規模擴張邁向精耕細作的新階段。
加:積極布局,業務擴圍
另類子是券商旗下主要從事跟投和直投業務的專業子公司,券商自有投資平臺通過主動投資或被動跟投投行保薦的企業,即可擴展自身業務規模。另類子多數聚焦股權投資和不動產投資,在2024年5月《證券公司另類投資子公司管理規范(2024年修訂)》發布后,投資邊界進一步擴大至大宗商品、新三板公司、衍生品等,還可開展上市公司定向增發業務。
2022年11月,中郵證券獲中國證監會核準設立另類子,但僅限于參與創業板、科創板項目跟投。2025年2月,中郵證券另類子擬變更業務范圍,申請材料被監管部門接收。時隔8個月,該份申請獲得監管反饋。
監管反饋重點關注兩大問題:第一,中郵證券既往保薦及跟投項目數量有限且多關聯集團內部,其擴大業務范圍的可行性何在?第二,在業務擴圍后,子公司計劃以7至10人團隊運營,此等人員配置能否支撐業務平穩運行?
這份反饋意見清晰傳遞了監管在鼓勵業務探索的同時,嚴守風險底線的立場。經濟學者盤和林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監管層在維護金融安全與鼓勵券商發展之間尋求平衡,只要不觸及系統性風險、同業競爭和牌照合規等底線,市場的健康發展與機構有序展業仍將獲得政策支持。
資料顯示,中郵證券成立于2002年9月,是中國郵政集團絕對控股的證券類金融子公司。2024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33億元,同比增長27.33%;凈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127.05%。從業務結構角度來看,中郵證券上半年投資銀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為1.55億元,對總營收貢獻最低,此次另類子擴圍或有助于彌補業務短板。
除中郵證券外,還有券商在另類子業務上主動做“加法”。今年5月,中泰證券在公布定增募資計劃時表示,擬向另類子中泰創業投資投入不超過10億元,主要用于股權投資及投行保薦項目的跟投。同月,南京證券也發布公告稱,擬以不超過10億元的定增募資加大對另類子及私募子公司的投入力度。
減:優化資本,聚焦核心
與此同時,對另類子“減資”也成為一些券商的選擇。今年以來,多家券商下調了另類子注冊資本。
8月13日,中原證券發布公告稱,公司基于自身發展規劃,結合其另類子中州藍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發展需求,將中州藍海的注冊資本由24.26億元調減至22.26億元;7月15日,東北證券宣布將另類子東證融達投資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調減至10億元;6月6日,國都證券發布公告稱,其另類子國都景瑞擬減資不超過12億元,減資后注冊資本不低于3億元;5月27日,中信證券對其全資子公司中信證券投資以及中信金石分別減資40億元、9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券商對另類子實施減資,主要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券商要更加審慎地管理資本,將有限資源投入到效益更高的核心業務中,從而增強經營的穩健性和抗風險能力,適應市場變化,實現長期戰略目標。
無論是“加”還是“減”,其核心目的都并非簡單的規模變動,而是戰略的精準化。行業的共識正從“做大”轉向“做精”,部分早期布局者已嘗到甜頭。
中原證券研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的42家另類子中,24家營收同比扭虧,14家同比實現增長且增幅顯著,僅4家營收同比出現下滑但收入規模較小,經營業績同比實現修復的比例達到90.5%。
券商對另類子做的“加減法”,本質上是一場關于未來競爭力的重新布局。在注冊制改革深化與產業升級的背景下,簡單的資本驅動模式效果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對專業研判能力、行業深度理解及主動管理水平的追求。這場靜悄悄的“算術”,正在重塑券商專業能力的版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