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多瑙河畔的因戈爾施塔特,是德國東南部一個人口僅 13萬的小城市。但在汽車行業,這座城市的名字卻并不令人陌生,知名汽車品牌奧迪的總部就坐落于此。
2019 年 9 月,第三屆中德汽車大會在因戈爾施塔特召開。奧迪、寶馬等德國本土汽車企業,與來自中國蔚來、奇瑞、地平線等公司的汽車行業從業者齊聚于此。
作為東道主,奧迪集團負責財務、法務及中國業務的董事亞歷山大·塞茨(Alexander Seitz)出席了這一大會。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大會上,塞茨也特別感謝了奧迪的三個中國合作伙伴們——地平線、中國移動、華為。
從追隨到輸出,中國 AI 獨角獸用技術出海
在自動駕駛領域,奧迪近幾年取得的進展有目共睹。盡管受制于各國法律法規難以實現商業化落地,但2019 款奧迪 A8 仍然被業界視作是全球實現 L3 級自動駕駛的量產車型。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現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與前期驗證測試,奧迪在無錫開展的 L4 級別自動駕駛路測,為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在中國的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奧迪自動駕駛技術快速落地的背后,離不開其中國合作伙伴——地平線的貢獻。這家成立于 2015 年的中國自動駕駛企業,正在憑借著其代表性的邊緣 AI 芯片及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成為自動駕駛產業上的重要力量。地平線與奧迪的合作,是中國本土自動駕駛企業與國際巨頭車企之間,為數不多的的合作之一。
事實上,奧迪與地平線之間的合作,由來已久。在 2018 年 4 月的北京車展上,奧迪與地平線共同宣布將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及產品化等方面展開合作,一同推進中國市場的本地化落地;同年 9 月,地平線助力奧迪在無錫獲得了 L4 路測牌照;而在今年 9 月于無錫舉辦的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奧迪也展示了其自動駕駛技術在城市交通環境下的實測成績。
“在中國開發的創新成果,正成為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基礎,”奧迪中國研發中心負責人穆拓睿博士在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表示。奧迪能夠在自動駕駛賽道上“跑得快”,離不開與中國本土汽車科技企業的長期合作與共同成長。從技術引入到技術出海,中國科技獨角獸們正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自動駕駛技術的賽道已經吸引了包括奧迪在內的眾多玩家。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如自動巡航、碰撞預警、車道保持等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汽車上。以此為起點,自動駕駛產業參與者有望兌現一系列更廣泛的功能:從最早落地的輔助駕駛,到真正無須人類干預的無人駕駛汽車。
趨勢之下,自動駕駛可謂是當下這個時代最具影響的交通、科技話題之一。那么,各路勢力已經紛紛展開自動駕駛研發及應用的布局,到底是循序漸進的發展,還是會一步到位呢?實現自動駕駛最關鍵的技術又是什么呢?
自動駕駛的落地需要AI芯片支撐
在經歷過風口初期的喧囂后,自動駕駛產業鏈的專業化和精細化分工也將成為必然的走向。目前,整個自動駕駛產業的參與者們,按照產業分工可大致劃分為三大類別——
以傳統車企為代表的整車廠,例如奧迪、通用、福特、戴姆勒、上汽、長安等,很多都已經發布了自動駕駛車的上市時間表,2020年就會有部分自動駕駛量產車面世;
提供自動駕駛汽車出行、物流服務的運營方,例如國外的Waymo、Uber,國內的滴滴,首汽約車;
自動駕駛技術、零部件供應商,參與者既包括百度、小馬智行這樣主打軟件方案的AI企業,也包括Mobileye、地平線、Velodyne這樣的底層技術提供商、零部件供應商。
自動駕駛技術與零部件供應商,一直是整個產業鏈最被關注的一個層級,這其中又以自動駕駛芯片為最。作為整個自動駕駛汽車產業鏈最核心、最底層的技術,自動駕駛芯片常被業界譽為 AI 芯片的珠穆朗瑪峰,其對算力、功耗、可靠性以及時延等指標都有非常苛刻的要求,行業壁壘極高。
而與奧迪合作的地平線則是自動駕駛芯片領域的重要玩家。在與奧迪的合作中,地平線既提供了其針對高級別自動駕駛落地推出的 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也提供了包含環境感知、定位等功能的自動駕駛算法軟件。這種軟硬結合的整體方案,無論在功耗還是性能上,都具有先天優勢。
地平線相關負責人對 36氪表示,“目前,征程二代芯片針對典型算法模型的算力利用率不低于90%,每Tops算力可處理的幀數在同等算力GPU的10倍以上。”在自動駕駛這片鴻蒙初開的市場,地平線的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發揮著自動駕駛“智慧大腦”的作用。該平臺采用征程二代架構,其高性能、低功耗等特點,極大地方便了汽車廠商的測試與實際部署。
地平線與奧迪的合作關系如同生物界的共棲,互相兼容與適應。36氪此前對地平線與 SK電訊在高精地圖領域合作進行的深度剖析,也印證了這一點。與其他新興科技企業常以挑戰者姿態出現不同,這家邊緣AI芯片企業參與產業鏈變革的方式似乎更為柔和。
“只造武器不打仗”的產業賦能者
自動駕駛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有種邏輯閉環的思考是,如果車企不冒風險、不創新,就會因為競爭力下降,車賣不出去,而死掉;但是,另一個角度講,如果亂創新,質量問題無法保證,光召回、賠償、聲譽受損,就能讓車企快速死掉。所以兩種風險,都需要企業思考。行業人士認為,實現自動駕駛的普及,往往需要考慮到以下三方面——
成本必須要足夠低。汽車工業是死摳成本的工業,以豐田為例,其精益生產模式將產線設計、庫存與人員管理做到了極致,極大地保證了產品的最終質量與整體成本可控。
質量必須符合車規。自動駕駛汽車的質量與安全需要在其生命周期中得到驗證,一旦出問題,就可能牽涉到召回問題;
功能和性能上所有創新,但不能過于超前時代,在成本優勢的基礎上,功能和性能持平甚至有所創新就行。
針對汽車產業升級的痛點,地平線是在底層技術架構上發力,研發專為自動駕駛車載環境下設計的芯片,以此降低產業鏈參與者的成本以及來自車規、功能、安全的風險。前不久,在發布中國首款車規級AI芯片——征程二代的同時,地平線也向合作伙伴開放了自己的 AI 芯片工具鏈“天工開物”(Horizon OpenExplorer),工具鏈針對自動駕駛的各個場景,提供了一整套的開發工具供客戶快速集成與應用。
這樣的產品布局,也與地平線的自身定位有關。在整個自動駕駛行業,地平線一直將自己定位為底層技術提供商,希望以其底層技術賦能產業鏈,而不與現有的產業鏈參與者產生直接競爭,既服務于Tier1s、OEMs、整車廠,也服務于自動駕駛行業的出行、物流服務商等。
“不碰數據,不做上層應用,只造武器不打仗。”在許多場合,地平線創始人余凱都曾這樣說。
扎實的產品優勢與沒有破壞性的行業定位,往往會讓新興技術提供商獲得眾多客戶的青睞,也讓自身能夠更加聚焦于技術研發與產品打磨。而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底層技術提供商的多元化發展,則將讓汽車行業傳統的主機廠、整車廠,可以繼續專注于車輛平臺的技術更新與產品迭代。
在互相磨合與角色調整中,自動駕駛產業的參與者正分享著這場悄然降臨的產業盛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