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央視二套黃金欄目《經濟半小時》播出《大國利器背后的新質生產力》系列節目,將鏡頭對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規模化應用。報道重點展示了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尋位置”)如何通過創新的“時空智能”,將北斗系統的能力轉化為驅動千行百業升級的新質生產力,讓大國重器走進生產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千尋位置已在全球建設6000多座北斗星基/地基增強站,構建起一張時空智能網絡,累計為全球24億智能設備提供服務,覆蓋2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于智能駕駛、共享出行、智能手機、低空經濟、安全監測、農業、地理信息等多領域,助力北斗規模化應用。

(央視報道畫面)
時空智能,讓機器人走向更廣闊天地
節目從千尋位置正在研發的最新北斗應用說起。在上海市張江國創中心,一款名為“青龍”的人形機器人正熟練地完成取餐任務。它能夠自主行走、精準抓取外賣并原路返回,行動流暢自如。

(“青龍”機器人)
這一看似簡單的場景背后,是千尋位置與國地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在進行的一項試驗——為人形機器人搭載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統。

(機器人研發)
“像以前的操作可能就是你用遙控器去操作它,讓它從A點走到B點。”國地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硬件系統負責人周松介紹,“加上北斗系統以及算法后,機器人可以更智能化,不需要遠程遙操作,能自主實現功能。”

(機器人時空智能背包)
機器人實現這份“靈活”的關鍵,在于千尋位置研發的“時空智能算力背包”。背包基于千尋位置的時空智能三體套件開發,讓機器人能夠實現厘米級定位,并規劃行走路線,實現在多類場景穩定工作、完成任務。“相當于讓機器人獲得方向感,在室外挑戰高復雜場景任務。”千尋位置產品研發人員懿聰解釋道。
這項能力拓展了機器人的應用邊界。“之前不敢想的,比如去室外做更智能化的自主巡邏導航,或者在港口、機場、工業園區去做安全巡檢、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等場景,現在我們都覺得可以嘗試了。”周松表示。
目前,千尋位置已與多家知名具身智能頭部企業合作。在時空智能的加持下,機器人突破空間限制,走向更廣闊的實用場景。
與北斗并肩十年,時空智能正融入千行百業
機器人只是時空智能應用的一個縮影。在千尋位置的展廳里,陳列著近百款形態各異的北斗時空智能終端,既有日常生活中的熟知款,又有特殊行業的小眾款。
“我們公司有句話叫‘生于北斗,不止北斗’。”千尋位置CEO陳金培接受央視采訪時說,“北斗是我們發展的基礎,但它必須與各種新興技術、各行各業的需求結合,才能被廣泛使用,發揮更大作用。”
自2015年成立以來,千尋位置基于北斗系統,融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統一的時空基準之上,提供厘米級定位、毫米級感知、納秒級授時的時空感知和時空協同的能力,成為連接物理和數字世界中間的不可或缺的橋梁。
央視對此評價說,如果說人工智能是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那么從北斗發展出來的時空智能,就是負責感知位置、判斷行動、協調運動的“小腦”。

(千尋位置展廳)
從電網巡檢到農業機械,從智慧交通到城市管理,時空智能正逐步成為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基石。

(千尋位置CEO陳金培)
伴隨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時空智能正迎來更廣闊的應用前景。陳金培充滿信心:“相比于未來的應用場景,今天時空能力支撐的場景可能最多只占5%到10%。未來的空間更廣泛,正如孫家棟院士所說,‘北斗系統的能力和使用只受想象力的限制’。”
《經濟半小時》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辦最早,影響最大的經濟深度報道欄目。節目的播出,不僅是對千尋位置技術實力的肯定,展現了大國重器背后的技術支撐,更呈現了中國新質生產力的成長路徑。當時空智能如水電煤一樣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源,一場深刻而持久的產業變革,正在各個角落悄然推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