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
科研人員實現室溫電化學水汽變換制備高純度氫氣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團隊,經過長期探索,結合電化學反應原理,巧妙地將WGS的氧化還原反應拆分為彼此分離的兩個“半反應”,首次提出了一種能在常溫常
-
多向晶格+3D打印: 全新人造超材料輕便又堅固
同樣的現象也存在于金屬單晶中,其結構類似,內部會沿特定平面發生滑移而變形。不過,在包含不同取向晶粒的多晶材料中,晶粒邊界有助于阻止正在成形的滑移和裂縫進一步蔓延,因而可以
-
國家作物種質庫新庫建設正在強力推進中 項目擬于2019年3月開工建設
中國農科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16日在該院2019年工作會議上透露,備受矚目的國家作物種質庫新庫建設正在強力推進中,項目擬于2019年
-
全球最大3D打印混凝土橋現身上海 荷載強度可站滿行人
據了解,這座橋整體橋梁工程,是用兩臺機械臂3D打印系統完成全部混凝土構件后,在現場搭建完成。與同樣規模的橋梁相比,不用模板和鋼筋,還大大節省了工程的造價。而在橋梁進入實際打
-
地球上挖出“外太空礦物” 科學家:可能會成為比鉆石更昂貴的礦石
據外媒報道,日前,一家礦業公司在以色列北部挖出一種此前被認為只存在于外太空的礦石。有科學家認為,這種叫做迦密石(Carmeltazite)的礦石
-
5G自動駕駛來了!國內首個5G自動駕駛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重慶啟動
對于自動駕駛而言,信息傳輸速度和響應時間是影響落地應用的重要因素。相比4G網絡,5G網絡峰值速率提升在20倍以上。由于具備超大帶寬、超低時延和超大接入量等特點,5G通訊也被認為將大
-
哈勃望遠鏡至少能工作到2025年 所有子系統和儀器可靠性超80%
據悉,在最后一次維修更新的“維修任務4”中,宇航員為哈勃安裝了兩套全新的儀器:宇宙起源光譜儀(COS)和寬視場相機3,對望遠鏡的另外兩臺儀器——高級巡天相機(ACS)和太空望遠鏡成像光譜
-
天宮二號取得伽馬暴最佳偏振觀測結果 有利于更好理解黑洞的形成
于2016年發射的天宮二號,開展了14項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其中包括中歐聯合研制的世界上首臺大面積、大視場、高精度伽馬暴偏振探測儀,成為我國載人
-
嫦娥四號完成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 培育出首株植物嫩芽
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是一個高度密封的抗壓容器,在經歷發射和著陸等階段嚴酷的力學考驗后,生物科普試驗載荷于嫦娥四號登陸月球第一天(1月3日)23:18分加電開機并啟動主相機拍照,23:48分
-
科學家研發新技術 有望將3D打印速度最高提升100倍
傳統3D打印方法依賴于光活化劑在光照射時使樹脂硬化。而科研團隊通過添加能夠響應不同波長光的光抑制劑,還能夠在需要時保持樹脂的流動性。目前該大學已經提交了專利申請。該項目的聯
-
中國公布未來探月三大任務 嫦娥五號年底登月采樣返回
他還表示,歡迎各國同行參與到中國后續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測工程,特別是即將啟動的在月球南極著陸任務,我們將向國際社會在軌道器和著陸器上分別提供10公斤的載荷搭載機會。另外,“
-
日本研發可裁剪無線充電膜片 能“貼”衣服上充電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可裁剪無線充電膜片,能裁剪成各種尺寸,貼在衣服口袋、包、桌子等物體表面給手機等電子設備充電。東京大學
-
美國科學家最新研制出一款蒸汽推進航天器 可在太空“永不停歇地”穿梭
“蜜蜂機器人”公司副總裁克里斯·扎克尼說,目前,當航天器的推進劑用完之時,便是其“壽終正寢”之日,前往其他星球的探索任務也必須戛然而止,這其實意味著大量資金和時間的浪費,
-
民航局正式啟動北斗星基增強系統民航應用驗證評估工作
本次北斗星基增強系統民航應用驗證評估工作文件由民航局空管辦、空管局組織相關技術支持單位共同編制完成,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民航行業對北斗星基增強系統的應用驗證評估工作的目標原則
-
中國科考隊南極冰蓋之巔深冰芯房 揭示百萬年來氣候和環境變化
12日11時,維護后的今年第一鉆正式啟動。隨著鉆塔架緩緩豎起,范曉鵬熟練地操作著控制器,將鉆機緩緩送入鉆探導向孔。12時30分,鉆機下放深度已經到達800米,即第33次科考隊鉆進的最終深
-
海洋加速變暖?中美科學家給出全球海洋變暖最新估值
大氣所團隊經過多年研究,于2017年對海洋上層2000米熱含量做出了新的估計。同時,日本氣象廳、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也提出了更新的或改進的方法對海洋熱
-
首款3D原子級硅量子芯片架構問世 量子計算機邁出重要一步
西蒙斯解釋說:“對于原子級的硅量子比特來說,這種3D架構是一個顯著的進展。為了能夠持續不斷地糾正量子計算中的錯誤——也是量子計算領域的一個里程碑,我們必須能并行控制許多量子
-
國內首個3D打印生物標本亮相 呼吁保護水生生物
在20世紀80年代由于種種原因,白鱀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鱀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
-
歐洲科學家發現首例一生都生活在地下水中的甲蟲
據美國合眾社1月8日報道,兩位歐洲科學家發現了首例一生都生活在地下水中的甲蟲。研究人員在葡萄牙一個洞穴中發現了這種新物種的單個雌性標
-
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利用光纖布拉格光柵傳感技術動態監測
據介紹,光纖布拉格光柵傳感器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光纖傳感器。該研究負責人說,依據實驗中的光纖布拉格光柵測量結果可知,這種監測技術可觀測二氧化碳流體運移路徑及相應前緣
-
SpaceX周五迎來2019年首次發射:為銥星發射10顆通信衛星
這次使用的獵鷹9一級火箭曾在去年9月份使用過,當時的發射任務是把一顆Telstar 18 Vantage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這次發射時第一級火箭將通過“Just Read the Instructions”船進行回收。
-
中國科考隊首次在南極內陸冰蓋測量絕對重力
“重力儀工作溫度在10攝氏度以上,車輛運輸的顛簸容易使它出現故障,為此武漢大學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制作了專門的保溫艙,運輸途中將重力儀固定在保溫艙內,利用不間斷供電系統對其供電
-
中國航天2019年開門紅 長三甲系列火箭全年計劃發射13次
長三甲系列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何兆偉介紹,剛剛過去的2018年,長三甲系列火箭共執行14次發射任務。2019年,該系列火箭將迎來新一輪高強密度發射,預計全年將執行13次發射任務,占一院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