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
中國科學家重建“嫦娥四號”落月軌跡 精確定位著陸位置
“嫦娥四號”任務首次實現了人類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任務探測器由中繼星、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兩器一星上共配置了6臺國內研制科學載荷和3臺國際合作科學載荷,開展以低頻射電天文觀測
-
暗物質由在原始宇宙形成的非恒星塌陷黑洞構成?
包括歐核中心(CERN)科學家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借助超級計算機聚焦大爆炸后瞬間誕生的原始黑洞,再現了光子與氫之間的交互。他們分析后發現
-
解碼引力波信號 “弦外之音”驗證黑洞“無毛”形象
在宇宙中,能夠吞噬一切光線和物質的黑洞,像一個神秘莫測的影子。百余年來,它頻頻被人類所察覺,卻又總是難以理解。4年前,兩個黑洞合并
-
我國成功發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顆北斗導航衛星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 遠征一號運載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制,它是由基礎級和上面級組成的四級火箭。基礎級火箭是在長征三號乙火箭基礎上為適應采用上面級而改進研制
-
"墨子號"量子衛星新進展: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美國、澳大利亞科學家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
-
印度發明一種環保的塑料降解方法 可用于降解聚四氟乙烯等塑料材料
聚四氟乙烯是一種具有耐熱性、化學惰性、絕緣穩定性和低摩擦性的高性能材料。研究人員首先把一個涂有聚四氟乙烯的磁性攪拌器,放進70攝氏度溶液中連續攪拌15天,溶液中里含有金屬離子
-
SpaceX星鏈商用計劃曝光:2020年底或在美國南部上線
上周SpaceX宣布明年將發射的火箭數量空前,其中24個任務專門用于將“星鏈”項目的多批互聯網衛星送入太空。據提交給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文件顯示,SpaceX最近向監管機構提交重新規劃
-
中國月球探測技術處于世界先進行列 2020年或將在火星開創歷史
火星探測對中國的航天工程師來說是全新的挑戰,他們要解決地火之間遠距離測控通信以及如何登陸火星等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已實施的40多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率約為一半。
-
重慶華數研發高防機器人 可以負載3公斤
記者獲悉,重慶華數公司位于兩江新區水土工業園,到目前已經先后突破工業機器人控制、驅動、設計、自動化等方面核心關鍵技術百余項,形成自主知識產權100余項,同時開發完成5大系列機
-
IBM將在下月推出53量子比特的可“商用”量子計算機
該公司今年1月曾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展示了可操縱20個量子比特的“IBM Q系統1”。雖然其量子比特的數量不及業界此前發布的一些設備,但它具有表現穩定、結構緊湊等特性,實用性
-
美國公司稱美蘇兩顆報廢衛星或將在太空相撞
據俄羅斯衛星網18日報道,太空棲息地開發公司畢格羅航天(Bigelow Aerospace)周二在推特上表示,美國的創世紀2號(Genesis II)和蘇聯的宇宙
-
動物研究顯示青春期社交隔離會導致大腦發育異常
美國神經學學會的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神經科學學報》上發表研究報告說,為了確定青春期社交上的隔離狀態對神經行為產生的長期影響,研究人員挑選了一些處于青春期的雌性小鼠,把它們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重的中子星 距地球約4600光年
在最新研究中,天文學家通過一種名為“引力時間延遲效應”(Shapiro Delay)的現象測量了這顆脈沖星的質量。這一方法的原理如下:脈沖星與其白矮星伴星(一顆與中子星圍繞同一個軌道運行的小
-
SpaceX正在準備新星際飛船以展開首個軌道飛行
實際上,這家公司有兩個專門的團隊開發單獨的星際飛船(Starship)原型,另一個則在卡納維拉爾角進行。而之所以這么做則是希望通過一場小小的友好競爭激發創新設計并推動整個進程。
-
研究表明微塑料的存在會阻礙蚯蚓的生長,甚至導致蚯蚓減重
研究人員指出,蚯蚓可以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因為它們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健康。它們的挖掘活動改善了土壤結構,有助于排水和防止侵蝕。因此,任何影響土壤動物(例如蚯蚓)健康的污
-
比特大陸發布算豐第三代AI芯片 采用了臺積電12nm工藝
今年8月,比特大陸被傳將赴美IPO,擬募資10余億美元。自成立以來,比特大陸主要獲得三輪融資,分別發生在2017年8月、2018年6月和2018年8月。其中,比特大陸在2018年下半年就完成了超過7億美元
-
中國研制出時速400公里“永磁高鐵”電機 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報道稱,據中車株洲電機公司牽引電機研究所副所長李廣介紹,這款“永磁高鐵”電機具有多項優點。如采用全新的封閉風冷及關鍵部位定向冷卻技術,確保了電機內部清潔并有效平衡了電機各
-
哈勃太空望遠鏡捕獲了土星及土星環的新“肖像”
哈勃一直在瞄準行星,不斷努力揭示土星大氣層的秘密。該望遠鏡的最新作品顯示土星及其明亮的環向地球傾斜。 土星北極的巨大六邊形渦旋清晰可見。雖然這顆氣態巨行星的許多特征與之前
-
天文學家觀測到銀河系中心兩個呈沙漏狀、高度達數百光年的射電“氣泡”
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距地球2 5萬光年外存在大規模的高度有序的磁絲,但它的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謎。如今,借助MeerKAT望遠鏡,科學家發現射電氣泡有可能揭示磁絲起源。他們認為,
-
歐洲空間局研制出了月球基地建造專用磚 白天儲能晚上發電
ESA研究人員稱,就地取材將有助于人類進行可持續的永久性勘探。且月球風化層在月球上很常見,不僅可用于儲熱和發電,也可用來建造未來的棲息地,作為氧氣或礦物質的來源,甚至可以制造
-
美國下一代火星車“火星2020”順利完成首次旋轉測試 以確定其重心
據介紹,“火星2020”明年春天還將進行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旋轉測試。按計劃,“火星2020”將于明年7月發射升空,2021年2月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澤羅隕石坑登陸,以尋找這顆紅色星球可能曾有
-
科學家開發出鋰電池新設計 或減少對稀有金屬的依賴
研究人員測試了新型固態電池的幾種變體,以分析其在50℃高溫下超過300次充電和放電循環的性能。結果發現,增強電池性能的關鍵是固體聚合物電解質。當與固體聚合物電解質一起使用時,即
-
美新研究可大幅增加活體肝臟體外保存時間 從9小時增加到27小時
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總醫院研究人員開發的這種新方法分三個步驟。研究人員首先減少了保存溶液與空氣的接觸,從而大幅降低了器官表面形成冰核的機會;第二步,研究人員又在保存溶液中添
-
國內最長最深海底大地電磁探測完成
1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牽頭的一次海底大地電磁探測實驗已于近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陸坡—洋陸過渡帶—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