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29日報道(記者 鄭曉丹)一個成年人走完627米,需要多長時間?AI給出的答案是8-12分鐘。627米,正好是福建省乒乓球隊的老教練林亞闊的家到福建省乒羽網運動管理中心訓練場的距離。而這段路程,他堅持走了近30年。
(相關資料圖)
寬松的運動服,刷得泛白的布鞋,簡單的帆布袋,這些樸素的裝扮與它們的主人——87歲的林亞闊一起,在這訓練場里“退休不退教”了幾十年。從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到省隊教練,再到今天長期駐扎訓練場的“義務指導”,林亞闊身份在變,但對乒乓球的熱愛一直沒有變。
“為了能有一雙鞋”
童年時的林亞闊,從來沒想過自己能成為乒乓球運動員。
那時候,他每天最大的期待,就是忙完家里的事,打著赤腳,趴在龍海縣體委窗臺上看大人們打球。“乒乒乓乓”在一方球桌上,大人們的球拍揮舞間,小小的銀球仿佛有了生命,也在他心里種下了一顆興趣的種子。接發球的聲音、跑動的節奏,對抗的每個瞬間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他。
“小孩,你會不會打球,要不要試試?”由于常在縣體委看球,一天,乒乓球愛好者叫住了臉熟的林亞闊,并邀請他打球。林亞闊心想,反正打球打不好也沒什么損失,就應下了邀請。于是,他拿起了乒乓球拍,開始了人生第一次打球。
“那時候球拍就是塊木板,沒有彈力。”林亞闊回憶道,在第一次打球之后,他就經常“插空”上場,雖然只是簡單地打幾個球,但他都異常珍惜每一次打球機會。慢慢的,這個赤腳男孩打球打得越來越好,甚至被邀請參加縣里的比賽。
第一次參加比賽,就得了獎。那個原本趴在窗臺的小孩,一夜之間成為了縣里的名人,并掙得了他人生里的第一份獎勵——新鞋。憑借著“為了能有一雙鞋”的目標,林亞闊慢慢地代表縣里參加市賽、省賽,并最終成為福建省乒乓球隊的一員。
“沒有辦法,就是練!”
成為福建省乒乓球隊隊員,林亞闊依舊沒能擺脫“苦日子”。
由于當時國內主要握拍方式為直拍,需要專門向華僑學習橫拍打法。林亞闊為了補直拍的短板,決定練習旋轉球。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輕盈的乒乓球,卻常讓林亞闊感覺“沉重”:旋轉球需要多練才能穩定,但多練必然意味著球損耗量大,加重隊里的負擔。
于是,他自創了“棉被練球法”,即用棉被做成圍擋造型,將自己蒙在被子里,打著手電筒揮拍練習。柔軟的棉被,既是林亞闊的對手,又是球的緩沖保護。在揮汗與揮拍的酷暑里,他終于啃下了旋轉球這塊“硬骨頭”,也在賽事中打出了個人風格。“當時,我們福建隊打球是滿場跑的。”他說。
“沒有辦法,就是練!”這句話是林亞闊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也是他一直堅持的信念。在后來成為教練的時候,他依舊這樣要求自己的隊員。“要為國爭光!”他知道,隨著訓練條件的改善,隊員們不再是為了一雙鞋而打球,而應該有著更高的理想與追求。
“他在,我們就很安心。”
走下賽場后,林亞闊仍舊沒有閑著。
無論刮風下雨,他總是準時出現在訓練場里。他深知“拿干凈金牌”不是口號,是每次拉練長跑的堅守,是每一次彎腰撿球的堅持。為了讓隊員們有更好的訓練狀態,他曾經自掏腰包為家庭條件欠佳的年輕隊員補營養。
“他在,我們就很安心。”如今,林老的徒弟王宏接過了接力棒,負責福建省乒乓球男隊教練。每次看到林老出現在球場,王宏就有了動力,也能記起自己當初拿起球拍的初心。頭發花白的林亞闊,緩緩地穿梭在乒乓球桌間,時而與年輕教練交流,時而與10后的小隊員們比劃動作。
當被問,現在訓練方式和對手戰術都與過去差別較大,怎么指導小萌新訓練時。林亞闊的回答有力而堅決:“我在家也沒閑著,我都看現在的比賽。”據林亞闊介紹,他會經常通過電視觀看國內外乒乓球比賽,通過視頻分析戰術與打法,并與年輕的教練交流心得。“我不用記筆記,這些戰術,都已經在我腦子里了。”他驕傲地說。
訓練場里,每當有稚嫩的聲音問起:“以前的冠軍是怎樣的?”時,老隊員總會指著林老忙碌的身影。林老,已成為一批又一批運動員心中的精神烙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