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納斯達克上市的拼多多發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拼多多三季度總收入為人民幣33.724億元(約合4.91億美元),同比增長697%,環比增長24%。拼多多第三季度凈虧損10.983億元(約合1.599億美元),去年同期凈虧損2.214億元。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拼多多第三季度凈虧損6.189億元(約合901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凈虧損2.18億元。
拼多多創始人兼CEO黃崢在20日當晚的電話會上表示,拼多多本季度收入能比去年同期增長近7倍,達到人民幣33.724億元,主要得益于2017年4月上線的在線營銷技術服務的增長。拼多多收入轉化率在不斷改善,但以更多流量激勵優質商家的策略也抵消了一部分收入轉化率的提升。平臺希望打造良性循環,吸引更多優質商家入駐。
財報公布后,截至發稿時拼多多股價上漲4.08%,達20.65美元。

拼多多營收增近7倍,買家年消費額翻番
南都記者梳理拼多多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發現,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9個月,拼多多的交易總額(GMV)達3448億元(約合502億美元),同比增長386%,去年同期為709億元。
拼多多第三季度營收為33.724億元人民幣(約合4.91億美元),同比增697%。
![]()
拼多多營收概況
值得關注的是,拼多多收入增長主要源自在線營銷技術服務收入的強勁增長。當季,拼多多在線營銷技術服務收入為29.74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27%。基于這部分收入的增長,拼多多當季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為2.497億元,去年同期的該項數字為-6.821億元。
不過由于平臺業務量激增,拼多多Q3人力投入、云服務、呼叫中心支出和商戶支持等成本增加,同時,拼多多投入品牌推廣、廣告及促銷的銷售費用為32.30億元,其中包括平臺投入電視廣告等費用。基于在線營銷技術服務收入的增長,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平臺Q3的虧損為7.9億元。計算股權激勵等成本的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平臺虧損為人民幣12.695億元。而去年同期虧損2.344億元。
此外,拼多多三季度的平均月活用戶數為2.317億,同比增長226%,較上季新增3700萬。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為3.855億,同比增長144%,較上季新增4200萬。
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拼多多活躍買家的年度平均消費額為894.4元,同比增長99%,較上季度的762.8元環比上漲17.7%。
對此,拼多多CEO黃崢表示:“拼多多在上個季度再次實現了強勁增長。得益于獨特的有趣購物體驗,以及物美價廉的商品。活躍買家年度平均消費額的同比翻倍,體現了消費者對平臺有更強的信心。展望未來,我們會繼續加大技術投資,我們有充足的信心能夠實現結合Costco和Disneyland的長遠目標
黃崢:創新技術手段加強平臺治理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拼多多Q3財報顯示,當季拼多多投入的研發費用增加至3.3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28%,較Q2環比增長80%,平臺研發投入占比升至9.8%。黃崢透露,拼多多本季度收入能比去年同期增長近7倍,達到人民幣33.724億元,主要得益于2017年4月上線的在線營銷技術服務的增長。拼多多收入轉化率在不斷改善,但以更多流量激勵優質商家的策略也抵消了一部分收入轉化率的提升。平臺希望打造良性循環,吸引更多優質商家入駐。
黃崢表示,“公司將持續大幅增加技術投入,運用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架構的深度學習模型,持續提升產品及推廣推薦的精準度。目前,拼多多正和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合作,以提升公司在分布式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能力,我本人將直接領導相關工作。”
對于拼多多的拼團模式,黃崢認為,中國已成為很多消費品的全球最大生產基地。然而,產品銷售流通系統還是很復雜。大部分生產商缺乏對消費者的理解和對產品需求的精準預測。產品受歡迎,可能供不應求;產品不如預期,又需要打很高的折扣來消化庫存。隨著技術發展,拼多多的拼團模式不僅能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需求,也能模擬預測消費者未來的需求,并將預測傳遞給上游生產商。通過對生產商數據賦能,他們將會有更充足的時間來計劃生產,開發出更符合目標客群的特定產品。通過減少中間環節,生產商可以保留更多利潤,用戶也可以得到更物美價廉的商品。這種“拼模式”可以減少浪費,幫助生產商建立起原創品牌。而且,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喜歡定制化的產品,為了滿足需求,供應鏈還必須繼續升級。
而對于此前被詬病的商家傍名牌的問題,黃崢也在電話會議里回應:上市后,拼多多共計被媒體和公眾點名涉及的山寨和傍名牌現象的品牌共計50余個,仔細調查發現,其中20多個從未在平臺出現過。對其余30多個涉及假貨和傍名牌的產品,平臺已全部完成清理工作,用釘釘子精神一個個扎扎實實解決實際問題。“拼多多還不斷嘗試創新技術手段加強平臺治理,如利用算法模型與圖像識別技術打擊“傍名牌”,哪怕消費者在搜索框輸入山寨詞,也只能搜到正規品牌,倒逼“傍名牌”商家知難而退。”
采寫:南都記者 孔學劭 陳正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