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展迅猛的互聯網銀行恐將面臨成立以來的最大考驗。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監管部門正就商業銀行開展的互聯網貸款業務的監管問題進行內部討論。其中,聯合貸款、屬地余額是關注重點。 在分析人士看來,屬地管理和聯合貸款的要求,對互聯網銀行將帶來負面沖擊,整體放貸規模也將受到限制。此外,除了政策因素外,互聯網銀行進一步發展也受到技術瓶頸以及司法認定方面的阻礙。
監管趨嚴
在屬地化管理方面, 根據市場消息,地方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主要服務當地客戶,向外省客戶發放的互聯網貸款余額不得超過互聯網貸款總余額的20%。在聯合貸款方面,監管擬規定向外省客戶發放的互聯網貸款余額不得超過其互聯網貸款總余額的20%;聯合放貸額度受到限制,要求作為客戶推薦方的商業銀行全部聯合貸款余額不得超過互聯網貸款余額的50%;接受客戶推薦的商業銀行全部聯合貸款不得超過全部互聯網貸款余額的30%。
“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監管規定現在只是在內部討論。”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從現在市場傳出的消息看,屬地化和聯合貸款影響比較大。比如聯合放貸業務,有的銀行只提供資金,風控、管理流程都不參與,這樣很容易放大風險。 如上述監管落地,將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這種只提供資金獲利、不承擔放貸風險的行為,防止互聯網貸款業務野蠻擴張,讓互聯網貸款健康發展。
不過,董希淼也指出,對互聯網貸款來說,本身沒有本地和外省客戶的差別,差別很難區分。對互聯網貸款的監管要適應互聯網的方式,如果簡單按照線下貸款的屬地化方式去要求互聯網貸款就有點“畫地為牢”了,呼吁在這一點上進行適當的調整。
規模受影響成定局
在分析人士看來,屬地化管理和聯合貸款的要求,對網商銀行、微眾銀行、新網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將帶來負面沖擊,整體放貸規模也將受到限制。
從可獲取的數據來看,互聯網銀行發展迅猛。2018年上半年,網商銀行營業收入31.06億元,相當于2017年全年的71.96%;凈利潤3.32億元,相當于去年全年的72.33%。
截至今年8月下旬,新網銀行的累計放款額已超過1000億元。
2017年末,微眾銀行營收達到67.48億元,同比增幅達到175.54%;凈利潤為14.48億元,同比增幅達到261.1%。
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表示,上述監管規定如果推行的話,會對互聯網銀行有顯著的影響。因為對額度、營業范圍都有些限制,相關銀行的增長速度會相應放慢。在模式方面,如果推行屬地管理的話會對互聯網貸款甚至互聯網銀行營業模式造成顯著的影響。
不過,國浩律師(北京)事務所金融專業律師劉鵬表示,互聯網貸款的新政策確實可能在短期內給互聯網銀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在短期內導致互聯網銀行發展速度下降。但這些都是短期的,監管部門的政策要求是對互聯網放貸進行規范,對于市場的影響從長期來看,還是利好的。
進一步發展仍存掣肘
在劉鵬看來,“互聯網+”的模式已經是技術發展的大趨勢,不可逆,因此未來互聯網銀行或者互聯網貸款的前景并不會因一兩次政策調整而傷筋動骨。
不過,在市場看來,互聯網銀行的進一步發展仍有諸多限制。董希淼表示,總體看,互聯網銀行的發展較快,幾家互聯網銀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影響互聯網銀行發展的一個是自身因素,剛起步,發展時間不長,品牌影響力、資本實力也相對較弱。從監管層面來看,對互聯網銀行包括對民營銀行的監管確實約束比較多,下一步有調整的余地,包括資本補充、流動性管理等。
劉鵬進一步分析,互聯網銀行目前的發展,一是技術瓶頸問題,如何確定辦理人的身份,如何進行貸后管理以及如何催收;二是政策限制和監管嚴格程度的把握問題,對于一些新興的技術,雖然從技術層面能夠滿足互聯網貸款某一環節的風控需求,但是需要考慮政策的松緊問題,如果監管尺度過松,互聯網銀行業務就會成為另一個資金泛濫的通道;三是司法認定的問題。雖然我國已經有了大量的電子證據相關法律法規,但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在司法程序中如何對電子交易過程進行再現,都是需要面臨的挑戰。
北京商報記者就互聯網貸款監管的問題試圖采訪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微眾銀行等,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