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網購規模仍在持續增長,在“雙11”商戰中,阿里巴巴集團創下歷史最高成交額,達到2135億元。《日本經濟新聞》11月13日報道稱,網購沖擊著超市等實體店鋪,在顯示個人消費動向的零售業銷售額中占比超過20%。在消費結構變化的背景下,電商與實體店鋪合作的趨勢也在擴大。

“買到了六五折的洗發水、八折的涼鞋”,上海市一位40多歲的男性心滿意足地說起雙11的“收獲”。阿里巴巴這一天的快遞量超過了10億件。這相當于日本一年快遞量的四分之一。有約18萬個品牌展開商戰,日本超過美國成為進口商品暢銷排行中的首位。據悉紙尿褲、化妝品和健康食品十分暢銷。
在中國,網購的存在感正在迅速提高。2018年1~9月中國網購銷售額整體同比增長近30%,達到6.2785萬億元。占零售業銷售額的比例已達到22%。日本、美國的網購比例均被認為在個位數水平,中國的較高比例顯示出消費者偏好網購市場的心理。
另一方面,消費者正在遠離實體店。在雙11這天傍晚,上海市內的家樂福超市里顧客很少。家樂福1990年代進駐中國,以低價格為賣點開設了很多大型超市,生意曾經十分火爆。網購普及后,家樂福一下子失去了競爭優勢,2015年關閉了大型超市等約20家店面。近來店面數量也在繼續減少。此外,中國的老字號百貨店新世界百貨也在2016年相繼關閉一些店面。作為高額消費代表的百貨店也未能在與網購的競爭中取勝,2016年新世界至少關閉了70家大型店鋪。
由于網購崛起的影響較大,2018年9月的零售業銷售額在除去網購后僅小幅增長。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消費結構從實體轉向網絡的變化,有分析認為這給就業造成不良影響。
推動網購擴大的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智能手機的電子支付操作便捷,而且商品不僅能配送到城市地區,也能送達農村地區,十分便利。此外,品質和安全性好的日本商品在中國很受歡迎。比起實體店,網購中商品種類更齊全,能夠容易地買到全球的各種商品,而且價格也相對便宜,這些因素也推動了網購的增長。
不過,網購也開始浮現出陰影。阿里巴巴2018年雙11成交量雖然同比增長26%,但增幅較2017年的39%放緩。網購快速普及,難以指望新顧客以實體店鋪流入網絡,這是增幅放緩的原因之一。
近來,電商企業向超市和百貨店等實體店出資的情況接連出現。例如,阿里巴巴力爭實現結合網絡和實體店的“新零售”業務,強化以零售店為“倉庫”、將店面出售的商品配送至消費者家中的戰略。不斷擴大與超市及百貨商店等店鋪的合作。生鮮食品等從下單到配送僅需30分鐘。【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 記者 王歡】
關鍵詞: